前陣子跟同事聊到邏輯謬誤,同事提到德國作家的相似作品,談非受迫性的思考邏輯錯誤及行為偏誤,邏輯控對這些知識沒什麼抵抗力,趁著剛好拿到博客來Coupon就入手了,下單隔天書就送抵小七門市,效率令人驚喜。(線上書店品項完整折扣多再加上交貨神速,實體書店只剩能深入試閱及可搭訕知性正妹等優勢,這場仗註定艱辛。)
書薄不及300頁又算淺顯好消化,沒兩下就能翻完,但衡量自己不會有耐性再翻一次,又不想讀過的內容太快隨風而逝,唯有寫成筆記才能長記活用。這篇算是私人筆記,貼在部落格只為方便日後查詢引用,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減看,或許也能有所得。
存活者偏誤
同一件事,成功者獲得的關注與轉述遠遠超過背後數量龐大的失敗者,讓人過分高估成功機率。游泳選手身材錯覺
由為游泳選手身材健美推論游泳對於美化身材有神奇的效果,但事實上很多選手是因為擁有那種身材才成為游泳選手。過度自信效應
蒲隆地共和國有多少人口?受試者可選擇任意兩個數字當範圍,但必須有把握實際答案超出這兩個數字的機率小於2%(回答到1到10億也可以),有40%的受試者答錯。人們常高估自己在預測方面的知識與能力,某些時候是為了塑造自己專業形象謀取利益。社會認同
誤認「大家都在做的事就是對的事」。源於物種演化,在草原上看到其他同類轉身逃跑跟著跑的人類存活率高,基因就被保留下來。沈沒成本謬誤
發現是部爛電影,但都已經買了票就只好看完,結果浪費錢還浪費時間。
男友不斷出軌但每每跪求原諒,預期他未來仍會再犯,卻基於已投入的感情、歲月無法割捨。
美國的越戰的「我們已經犠牲了這麼多官兵性命,若就此停戰將是錯誤決定…」
投資出現損失時不是不能加碼,但必須基於「繼續投入會成功」的預期,而非「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」。
注:若身體狀況不允許,馬拉松已跑了40K也不該是硬撐下去的理由。(知道是對的,但好難做到…)互惠(基於虧欠感的補償行為)
非營利組織寄來免費明信片,言明有無捐款都能保留。招待潛在客戶看足球賽,一個月後拿到該客戶的訂單。朋友請客送禮,習慣上要禮尚往來回請回送。
互惠也來自基因演化,打到獵物時跟伙伴分享,運氣不好時分享伙伴的獵物不致餓死,是種風險分擔。
注:採行互惠是融入社會的必須手段,如禮尚往來之俗是人之常情,不可能捨棄,唯必須僅防別人藉此架構陷阱。確認偏誤
遇到砥觸既有觀念的否定證據,自動將其視為特殊案例不列入考慮,錯失修正既有觀念的機會。
性善論與性惡論都可以找到支持事證,但主張者常忽略無法解釋的反面例證,最後兩種論述存在並行,各有擁護者。確認偏誤在宗教上尤其明顯,宗教經典裡有許多無法解釋或有反面例證的陳述被信徒無視。
在臉書封鎖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朋友,訂閱與自己信仰相同的社群或粉絲專頁,也是向確認偏誤傾斜的行為。權威偏誤
面對權威時,我們的獨立思考不自覺婑一截。飛機副駕駛不敢質疑正駕駛的錯誤決策造成空難,無法律專業的大學校長評論食安案件審判結果被大肆報導。對比效應
當被擺在反差很大的對照物旁邊,我們會誤判事物的好壞、美醜、大小。
人們在買車時對於配件、買房子的裝潢花費不手軟,相對於車款房價,偏貴產生的痛覺不明顯。
願意多走十分鐘買菜便宜一百塊,卻覺得多走十分鐘買三萬塊的筆電便宜一百塊很呆<--完全不理性,但聽起來好有道理現成偏誤
我們會選擇一些較易取得的現成事證進行推論。例如:以R開頭的英文字多還是以R結尾的英文字多?R開頭的字比較好想。
戲劇性原則優於量化原則,因而高估墜機車禍致死率,低估糖尿病、憂鬱症的致死率。
近期反覆出現的字眼也會在做判斷時優先被拿來參考<--洗腦原理好轉前會先惡化
號稱專業者遇到無法掌控狀況,主張情況惡化是轉好前的必經歷程,藉以安撫對方,若運氣好撐到谷底反彈或自己變好,就撿到「妙手回春」之名。故事偏誤
以故事解釋事實時扭曲並簡化事實。發生橋斷汽車落河,報導描述苦主生平,訪問歷刧心情,卻未探究重點-事故發生原因。事後諸葛亮偏誤
事後解釋分析事物成功的原因,試圖將已存在的事實羅織成一套說辭,看似合理但與實實不符。商業雜誌的企業家報導跟股市名嘴對市場趨勢的詮釋是經典,不管樓起樓塌,上漲下跌都能頭頭是道。司機的知識
量子力學大師普朗克的司機耳濡目染,對於量子力學理論朗朗上口,有一天跟普朗克約好交換身分假冒他公開演講,表現還挺稱職,但中途有位物理學家提問,司機不慌不忙地說:「萬萬沒想到居然有人會提這麼簡單的問題,不然這様好了,就讓我的司機來回答…」
以此典故,用以諷刺那些空有具說服力外表,雖然知識空洞,卻表演得頭頭是道的人。
巴菲特主張每個人都該知道自己「能力的範圍」,在範圍內成為專家,不要試圖在範圍之外尋求成功。
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會很大方地承認我不知道,但司機的知識型的名嘴,什麼都講上兩句(從外太空到內子宮),永遠不會聽到他說「我不知道」。(大家可以在電視談話節目裡找樣本)控制的錯覺
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某些事情(事實上無能為力),聊以自慰。 例如:每次打開電視球隊就丟分數、穿紅內褲會贏錢。激勵過敏傾向
要撲滅鼠患,鼔勵交死老鼠換獎金,結果民眾開始養老鼠賺獎金。
人們對激勵會有反應,但反應可能變質未必符合激勵原意。均質迴歸
在不干預的情況下,事物本來就有起有伏,人們在遭逢谷底時執行一些「儀式」,隨後剛好轉好,就判定儀式有效。有時醫生、教練、顧問並不如表面上所認為的那麼有效。公地悲劇
公用草地免費供農民放牧,農民爭相增加在公地放牧的牛隻數目,終將導致公地牧草源耗盡。對個別農夫而言,多放一隻牛增加的利潤為1,增加1分風險由全部農民承擔,分析後傾向增牛決策。當全部的農民都做出增牛決策,註定走向悲劇。
近代的二氧化碳排放、濫墾濫伐、太空垃圾議題都有類似特性。
公地悲劇是亞當史密斯「看不見的手」的反面,在特定情況下市場機制可能導向崩潰。
唯一的解決之道只有兩條:私有化或管理(針對無法私有化的東西:大氣層、海洋、衛星軌道)。結果偏誤
數百萬隻猴子參與股市投資,每日決定做空或做多,一個月後人們發現某隻猴子的操作完全命中漲跌趨勢,被奉為股神,人們開始研究其吃香蕉的習慣,抓癢的姿勢,期望挖掘其成功訣竅。
人們傾向用結果評斷決定,而不是根據當時的決定過程評斷決定,又稱為史學家謬誤。
勿單以成敗論英雄,成功有可能是歪打著,失敗可能是非戰之罪。選擇的吊詭
太多的選項讓人茫然:提供6種果醬試吃的銷售量比24種果醬試吃多十倍,太多選擇無法決定,索性不買。
選擇太多導致用無法仔細客觀評量,反而用偏頗的決定原則(電風扇吹考卷?)
選項太多,做完決定後易存在不確定感及不滿(這個選項在XX上不如A,在OO上不如B)討喜偏誤
當別人讓我們有好感或表現得對我們有好感,我們愈容易向這些人買東西或伸出援手。 人正真好/同鄉三分情/恭維灌迷湯
鏡像-學對方的動作、語調、習慣。廣告要找正妹、小孩、可愛動物當主角。「請投入你神聖的一票」「因為你值得」「我們在地人」稟賦效應
沒吃到葡萄說葡萄酸,吃到葡萄後把它吹捧到比實際甜。同一件東西,我們擔任賣方時認定的價格高於當買方時認定的價格。
當我們擁有某件東西,主觀上會顯著為它加值。甚至準擁有者也會中箭,拍賣時不理性加碼。
當你該放手時,不要因為稟賦效應遲疑錯失機會。奇蹟
十五個唱詩班成員因不同的原因遲到躲過教會爆炸,被認定是神蹟。
AMD與Intel公司的同名員工同一天入住加州一家飯店,飯店人員將機密文件交錯人,引爆一起專利案。
看似奇蹟的事,其出現的機率可被計算而得,並非不可能發生。團體迷思
一群精英組成團體,因刻意迎合被信以為真的共識,最後做出愚蠢的決定。例:古巴豬儸灣事件
團隊精神:如果大家都堅信會成功,代表我的憂慮是多餘的,異議是錯的
註:我想起末日之戰裡提到以色列的「十聖人」理論,政府為了預視危機成立10人小組,一旦有9個人對事件有一致意見,第10個就必須持相反意見去追查以發掘危機的可能性。輕忽機率偏誤
告知受試者稍後會有多高機率被電擊,無論機率高低100%-1%,受試者的緊張程度相近,換言之,受試者無視機率因素。
草率地投資新創公司,無視其成功機率。因墜機事件寧可損失機票也不坐飛機,無視其發生機率渺茫。
一支突擊隊選擇解救A村,可將村民的傷亡由5%降到2%,解決B村可將傷亡由1%降到0%,全村都會生還。大部分的人會選B,稱之為零風險偏誤。
除了風險為零的情況外,我們很難辦別不同機率的風險程度。零風險偏誤
俄羅斯輪盤,已知彈匣四枚子彈,付錢可以拿掉其中兩顆 vs 已知只有一顆子彈,付錢拿掉唯一的一顆。人們願意為後者付出更多代價,前者降低六分之二死亡率,後者只降低六分之一<--零風險偏差
人們對99%-1%致命率感受到的恐懼接近,只有零風險可以治好莫名的恐懼,因而不理性付出過高代價。(註:這可以解釋大家在食安議題上的過度反應)稀少性謬誤
小孩子去搶一堆彈珠裡唯一的藍色彈珠;大人爭向申請限量的Gmail試用申請。物以稀為貴,餅乾愈少愈可口,跳樓大拍賣最後一天。
抗拒(Reactance)-得不到的最美。註:白玫瑰與紅玫瑰?忽視基本比率
李先生是一名載眼鏡的瘦高中年人,喜歡聽莫扎特。A)李先生是一位計程車司機 B)李先生是一位住在台東的中文系教授
大部人選B,雖然不限地域計程車司機的數量遠大於台東中文系教授,符合事實的機率高出許多,但精確描述誤導了我們,讓我們不能冷眼面對統計事實。
醫生的訓練,頭痛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腦瘤,但前者機率高很多,要優先朝感冒方向診斷。如果你在俄懷明州聽到馬蹄聲,又彷彿看到黑白條紋,相信我,大部分的情況下那東西就是一匹馬。賭徒謬誤
參見邏輯謬誤錨定
錨定:對於未知答案的數字,先找出熟知的事物當參考點,再由該點推算正確答案。例如:101的高度,已知101層,用一層4米推算,推測高度至少400米以上。
當我們無所憑藉時,會用不相干的數字錨定,例如:轉輪盤後猜聯合國會員國數字,轉到大數字的人猜的數字偏大。
老師打成績時,會被學生過去的成績錨定;商品貼上原價標籤影響顧客對商品價值的評判。歸納法
人們傾向由個別觀察推得普遍有效的確信,但這麼做往往很危險。股票過去漲不代表未來一定漲,極限玩家說極限運動不危險,出一次意外就足以推翻先前上百次證明。
歸納法是人類預測未來的重要原則,但要辨明原委,小心變異。損失規避
相同的獲利及損失規模相同的狀態下(獲得1萬塊跟損失1萬塊),損失造成的情緒反應是獲利的兩倍。
這點也來自演化,小心翼翼的基因較有機會延續香火。
DM寫鬼故事恐嚇可能發生的損失,效果比鼔吹效益來得有效。
壞事對我們的影響總是強過好事。社會性懈怠
兩個人一起拉繩的出力只有單人拉繩的93%,三人同拉時每人出力只有85%,當增加到八人,每人出力只剩49%。
只要個人可以藉團體混水摸魚不被發現,就會出現社會性懈怠。注:濫竽充數效應
接力賽不會發生是因為每個成員的績效會被單獨檢視。人們只會偷懶不致完全不出力,以免被發現。
責任分擔帶來社會懈怠,但也讓團體比個人更勇於冒險:「萬一失敗責任不用我一個人扛」指數成長
連續30天,每天給一百萬 vs 第一天給1塊、第2天給2塊、第3天給4塊、第4天給8塊…
人類對線型增長較有概念,對幾何成長(指數成長)的感覺不夠強烈。欠缺原因:遠古時代,自然界觀察不到幾何成長的例子。嬴家詛咒
拍賣會的嬴家往往是真正的輸家。招標、網拍。標的物實際價值不確定時,過多競爭者導致不合理出價,嬴家的求勝心造成不理性。基本歸因謬誤
解釋事情時,高估人物對事情造成的影響。
在某某球員或教練帶領下,某球隊封王。業績不佳,某CEO黯然下台。二次大戰是希特勒一手挑起。聽音樂會時討論指揮家或獨唱表現,不討論樂曲。 源起我們思考時需要一張「臉」聚焦,當成標的。錯誤的因果關係
頭蝨離開宿主,宿主就會生病發燒,所以生病時要在頭上放頭蝨。(蝨子不耐高溫,人一發燒蝨子就會跑走)
研究指出,家中藏書多的學生功課較好,引發家長購書潮。(父母的教育程度影響孩子成績,而父母背景形響藏書數量)
關聯性並非因果關係。月暈效應
.COM泡沫前夕的網路設備需求讓Cisco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,獲得報章雜誌無止盡的吹捧。一年後股價跌至20%,原先吹捧有加的客服、經營策略、行銷技巧、執行長被嫌到一無是處。Cisco其實沒什麼改變,造成截然不同的評價。
人們迷失在某個觀點上,用它設想事物的全貌。長相好看的人容易事業有成,我們普遍認定他們比較親切、誠實而且聰明。(人正真好,Again)
月暈效應會障蔽我們的視野,讓我們看不清事物全貌。替代路徑
人們常常只看到某個人現在擁有的財富名聲,卻未考慮他是透過極高風險的過程獲得成就(九死一生),過程中替代路徑的後果極為可怕(破產、喪命)。富貴險中求
注:有一句簡單但傳神的俗諺「只看賊吃肉,沒看賊挨揍」預測的錯覺
柏克萊大學研究,檢驗十年內各行各業284位專家做的82,361預測,應驗率與隨機預測相近。
只有兩種人會預測未來:一無所知的人、不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的人
檢驗預測:預測者處於何種激勵機制?(預測錯會丟飯碗?純粹要博知名度,矇對就賺到?)預測者過往準確率有多高?聯結謬誤
以下描述何者可能性較高? A)松山機場關閉,所有班機取消 B)因天候不佳,松山機場關閉,所有班機取消
很多人會選B,但關閉原因不只天候,A限制少,顯然成立的機率更高。
原因:理性思考運作前,直覺思考先啟動,它無法抗拒合情合理的故事。框架效能
同一件事,因陳述方式不同,產生不同反應。「喂,垃圾埇滿了」vs「寶貝,要是你趕快去倒垃圾,我會愛死你的」
六百個人命在旦夕。對策A預估可救回200條性命 vs 對策B有1/3機率讓600人生還,但有2/3機率無人倖免<=大家選A
對策A預估會犠牲400條性命 vs 對策B有1/3機率無人犠牲,但有2/3機率全部死亡=>大家選B
美化修辭:重挫是修正、撤退是轉進、被開除是重新出發…
沒有框架,你什麼都沒法陳述,而日常生活裡則要小心框架建構的陷阱行為偏誤
足球PK時,對方射左中右的機率各為1/3,但守門員不是向左撲就是向右撲,很少會站著等中路來球。即使行動根本沒用,先做了再說,至少別人覺得我很努力。
遠古時代,看到黑影就跑的基因存活率高,當我們遇到情況不明,內心會泛起馬上採取行動的衝動,也算原始本能。不作為偏誤
登山同伴落崖,未伸手援,最後同伴喪命 vs 將同伴推下懸崖致死。何者較惡劣?大部人覺得見死不救比較沒那麼嚴重,此為不作為偏誤。當作為與不作為都會導致損失,便會出現不作為偏誤。
新藥會引發20%絕症病患立刻致死,但有80%機率治癒,大部分的人會選擇不核准。(出事官位不保)
即使病患有強烈求死意願,協助安樂死仍被判刑。自利偏誤
成功全是自己的功勞,失敗統統是外在因素影響。將失敗原因推到其他事物身上,才能舒緩內咎怠。
詢問五個同住學生負責倒垃圾的比例,總和為320%,大家高估自己的貢獻。享樂跑步機
中樂透的喜悅只能維持三個月,事業更上層樓的人三個月後幸福感消失,忘記豪宅的好,只記得每天通勤時間變長。這些人必須不斷換新車,學界稱這種效應為「享樂跑步機」-不斷工作,追求升遷,藉此享有更多更美好的事物,但仍無法感到幸福。
處在不幸時,也會高估情緒持續的長度與強度。失戀時覺得天崩地裂,世界毁滅。自我選擇偏誤
為什麼我最倒楣,我排隊的櫃檯處理速度最慢、一路都遇到紅燈。抽樣來源不客觀:排隊快時、一路綠燈時不會留意
沒來的舉手。電訪每個家庭電話+手機的支數,發現沒有家庭是沒有電話的。聯想偏誤
把無關的東西聯想在一起,因經驗相信穿紅內褲球運較佳、喝可樂時聯想到廣告裡年輕活力的形象。因瓦斯漏氣按電鈴被炸傷的推銷員,再也無法按電鈴。貓跳過一次熱爐子後就不會再犯了,但也再不敢上冷卻的爐子。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新手的運氣
新手嚐到甜頭只是運氣或大勢使然,卻高估了自已的實力。如何辨別?把時間拉長,與其他參與者比較。認知失調
吃不到葡萄的狐狸就說葡萄是酸的不屑吃。原本所想所做跟最後結果不同,是一種失調。
買到的車引擎吵座位不舒服,安慰自己絕不會開到睡著,很棒。
人會對自己撒點小謊,讓自己好過一點。雙曲貼現
一年後拿一萬 vs 13個月後拿1萬1千 <= 大部分的人選後者,都等一年,晚一個月沒什麼差
今天拿一萬 vs 一個月後拿1萬1千 <= 很多人選前者
雙曲貼現:做決定時點與獲利時點愈近,「情緒利率」就愈高。(注:24小時到貨超邪惡 XD)
雙曲貼現是本能,延遲享樂是種被教育訓練出來的自制能力